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是中国教育部下属事业单位,为非政府机构。汉考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汉考国际)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考试服务公司,承担国家汉办所有考试项目的研发和运营。
行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年发展之路与未来展望学术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11月21日,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主办的“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年发展之路与未来展望学术论坛”在中文联盟平台正式拉开帷幕。按照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办会,理事办会”工作理念,由单位理事汉考国际承办。首场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蒙古、菲律宾、约旦、阿联酋、马达加斯加和中国等33个国家近700位学会会员和师生参与,并在线互动交流。

上下午三场专题论坛,分别由世汉学会理事北京大学赵杨教授、南京大学曹贤文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姚载瑜院长、北京大学施正宇教授分别围绕“加大海外汉学研究,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教与学”“传语弘文七十年—当代对外汉语教育的历史”进行了专题演讲。

张西平教授从国学、西方汉学家、海外汉学研究以及文明互鉴等方面探讨了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播路径与方法。张西平教授强调文化自信与学者责任,指出中国学术走出去不仅仅是展示中国文化研究的成就,而是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以世界文明为对象,展示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和胸怀,展示中国学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

姚载瑜院长通过汉语补语结构来解构国际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姚载瑜院长指出,教、学、评三者缺一不可,“教/学+完/了/过”远远不够,教和学的更高境界是“教会、教好、学会、学好”,使学习者成为跨文化、跨语言的学习者,使学习中文持续影响他们一生。

施正宇教授以时代为脉络,通过对赵淑华先生、王绍新先生、郭锐先生、黎敏先生等十多位对外汉语教育前辈专家的访谈,回顾了我国50年代至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之路,讲述了前辈学者们苦学外语、远赴重洋、战场坚守教学等饱富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东欧班留学生说“中国教师的崇高使命感是开启他们了解真实中国的钥匙”。北京语言大学赵淑华教授当年因为学业优秀,本科没有毕业就被选派去东欧班教汉语。她一生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了著名的语法教学专家、汉语教育家。赵教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谦虚地说:“那时候边工作边学习提高能力,写过一些小文章,大概都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谈收获和体会,或者是希望能和读者们一起交流讨论的问题,没有什么理论,‘低空飞行’而已。”正是前辈们这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才有了新中国汉语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李顺兴先生回忆第二次印巴战争的教学经历,说“当时一心想着支援世界革命,拯救三分之二处于水火之中的世界人民。就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们。我们的学生是军人,时刻准备上前线。”程裕祯先生1967年在赴老挝任教途中写道“凭祥客舍梦犹鲜,即别乡根下越南。长笛一鸣山飞去,出关竟似箭离弦”。阎得早先生1965年写给妻子方瑛先生的诗“为革命四海为家,传友谊播种天涯。”施正宇教授说,改革开放前的汉语教师,是新中国屈指可数的文化交流使者,是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和中坚力量。黎敏教授和施正宇教授“抢救性”历史访谈调研还在继续,我们期待更多历史珍贵资料的复原与保存。

从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开班至今,我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已走过70载,“传语弘文七十年”,从“对外汉语”到“国际中文教育”,历经了几代汉语教师的努力与奋斗!借用王绍新先生所作,“寄语新人齐奋力,风正好,把帆扬”。当代“对外汉语人”亦当秉承前辈学者之风貌与精神,奋发有为,致力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将华夏语言与文明传至所需之四方!

版权所有 © 汉考国际 2016 京ICP备16003362号-2
建议使用IE浏览器(8.0以上版本)或Firefox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小智在线客服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仅工作日)服务时间:9:00-11:30 13:30-17:30

E-mail:jszx@chinesetest.cn

服务
热线

010-59307656
仅限工作日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顶部